环境工程技术专业自评报告
44118太阳成城集团
2021年10月30日
目录
一、专业概况
1、基本情况
2、在辽招生就业情况
二、专业自评与依据
1、专业设置
2、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
(1)专业培养目标
(2)专业培养规格
3、课程体系
4、教师队伍
(1)教师队伍结构
(2)教师队伍建设
4、教学条件
(1)教材选用与建设
(2)实训教学条件
(3)教学模式与方法
6、专业建设成效
(1)人才培养质量
(2)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果
(3)服务地方经济
三、专业未来建设与发展
一、专业概况
1、基本情况
环境工程技术专业(原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开办于2010年3月,2010年7月开始面向全国招生。经过近11年的专业建设与发展,本专业办学条件逐步改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本专业拥有一支结构合理、专业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业教师12人,企业兼职教师6人,专业教师队伍的结构不断优化,平均年龄44岁。本专业副教授级学科人才丰富,由丹东市自然科学学科带头人孟繁生教授担任教研室主任,引领专业发展方向。
本专业现有校内环境监测实训基地1个,共有实训室33个,总面积223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300多万元,可进行环境监测、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染污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等课程的实践教学和集中性实践教学;与企业共建8个校外实训基地,能较好满足本专业实验、实习等教学活动的需要求。
2、在辽招生就业情况
本专业生源主要来源于辽宁省应届高中毕业生,自2015年以来累计招生135人,其中在辽宁招生127人,占94.07%。
本专业共向社会输送了八届毕业生,毕业生就业率为100%,学生就业单位多为环境监测与治理企业,就业区域主要集中在辽宁省,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面向的基本定位。
二、专业自评与依据
1、专业设置
辽宁省属于老工业基地,经历了四十多年来的大规模经济建设,本地区的环境污染以及固废处置问题日趋严重,已成为制约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难题。随着国家对环境治理工作的重视,从2016年开始成立一批第三方环境监测机构,急需大量环境监测技术人员。沈阳、大连等大城市环境专业人才集中,而丹东、营口等中小城镇相关人员严重短缺。
为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2010年环境与生态系设置环境工程技术专业。本专业以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基本培养定位,为辽宁省的环境保护、环保监测、环保治理行业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
(1)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培养面向地矿企业和环保行业,掌握环境工程技术专业职业岗位所需的基础理论和综合应用知识,具备环境监测、环境治理等专业技能,能够对水处理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工程、噪声、放射性改造工程等进行工艺设计、改进、设备研制、调试运行,对环境质量状况进行监测和预测预报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2)专业培养规格
本专业培养素质、知识、能力兼备的环境监测治理技能型人才。毕业生应当达到的基本培养规格要求是:
①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具备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和认真负责的良好品德,具有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刻苦钻研的实干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②具备本专业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知识;
掌握环境工程的制图识图,环境治理设备的操作、使用及维护,污染物的监测检测等专业知识。
③具有面向区域经济与地方建设的服务意识,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具备环境工程技术设备的操作、使用、维护基本能力;具备企业环境工程技术方面的初级技术管理能力。
3、课程体系
根据环境监测、环境治理岗位群对从业人员的要求,结合企业调研结果,形成由公共基础课程、职业技术课程和集中性实践三个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公共基础课程着眼于学生的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职业技术课程以工学结合的课程为主;集中性实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和创新能力。各模块紧密围绕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并有利于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系统培养。
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体系上,充分体现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充分体现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培养,并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实践课程突出,实践课时占总学时的63%,与理论课相互融合,体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律,注重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组织修订专业课程标准16门,使课程体系与行业岗位对接,将行业新技术、新工艺、考核标准融入课程标准。
表1环境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一览表
课程性质 |
公共基础课 |
职业技术课 |
集中性实践教学 |
学时/学分 |
638/36 |
1110/62 |
1144/44 |
比率% |
22.1% |
38.4% |
39.6% |
4、教师队伍
(1)教师队伍结构
本专业现有专业教师12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7人,拥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教师人数占42%;硕士学位7名,占58%;具有“双师”资格的教师12人,占教师总人数的100%;企业兼职教师6人,其中高级工程师1人,工程师2人,助理工程3人。专业对兼职教师严格把关,确保兼职教师的理论知识结构、实践工作经验和教学工作水平都能满足专业教学及实践教学的。
表2专业教师学历及职称情况统计表
专职教师 |
兼职教师 |
职称结构 |
学历结构 |
高级工程师 |
工程师 |
助理工程师 |
教授 |
副教授 |
讲师 |
硕士 |
学士 |
1 |
4 |
7 |
7 |
5 |
1 |
2 |
3 |
表3专业教师基本情况表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月 |
专业技术职务 |
行政职务 |
最终学位 |
是否有企业实践经历 |
是否为双师型教师 |
是否为专业带头人 |
万连印 |
男 |
1971/10 |
副教授 |
环生系主任 |
学士 |
否 |
是 |
否 |
林晓萍 |
女 |
1979/02 |
讲师 |
环生系副主任 |
硕士 |
是 |
是 |
否 |
孙巍 |
男 |
1983/09 |
讲师 |
系党总支副书记 |
硕士 |
是 |
是 |
是 |
孟繁生 |
男 |
1961/11 |
教授 |
化工教研室主任 |
学士 |
是 |
是 |
是 |
吴北辰 |
男 |
1963/10 |
副教授 |
教师 |
学士 |
是 |
是 |
否 |
白茹 |
女 |
1967/09 |
副教授 |
教师 |
学士 |
是 |
是 |
否 |
王士贺 |
男 |
1967/08 |
副教授 |
教师 |
学士 |
是 |
是 |
是 |
张浏彦 |
女 |
1984/08 |
讲师 |
教师 |
硕士 |
是 |
是 |
否 |
孙丽军 |
男 |
1979/10 |
讲师 |
教师 |
硕士 |
是 |
是 |
否 |
姜欣欣 |
男 |
1981/3 |
讲师 |
教师 |
硕士 |
是 |
是 |
否 |
于文萃 |
女 |
1981/12 |
讲师 |
教师 |
硕士 |
是 |
是 |
否 |
杨迪 |
女 |
1982/08 |
讲师 |
教师 |
硕士 |
是 |
是 |
否 |
表4专业外聘教师基本情况表
序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月 |
职称、职务 |
工作单位 |
1 |
郭强 |
男 |
1967/01 |
市场部主任 |
丹东化学制剂厂 |
2 |
李有林 |
女 |
1992/09 |
办公室主任 |
丹东华盛环境监测有限公司 |
3 |
蔡大安 |
男 |
1969/11 |
工程师 |
丹东安邦涂料有公司 |
4 |
郝英华 |
男 |
1964/09 |
高级工程师 |
丹东安邦涂料有公司 |
5 |
许辉 |
女 |
1969/12 |
主任 |
丹东市化学制剂厂 |
6 |
曲雪东 |
男 |
198502 |
业务部部长 |
丹东华盛环境监测有限公司 |
(2)教师队伍建设
本专业一贯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工作考核的首要内容;具有合理的师资队伍培养和激励机制,鼓励引导教师参加师资培训、到企业实践锻炼,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深化校企合作,校企双方师资互兼互聘,聘任企业技术专家为兼职教师;鼓励教师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提升专业教师在行业的影响力。
教师培养方面的改革举措实施几年来,本专业培养了一支实践操作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素质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部分教师先后获得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市级专业带头人等荣誉称号。11名专业教师下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所有专任教师均通过学院“双师”资格认定。教师参加省级以上培训23次,完成校企合作、服务地方项目2项,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发表50余篇论文,主持教研课题14项,获省市教育教学荣誉成果20余项,2名教师参加辽宁省信息化教学能力大赛获得三等奖。
4、教学条件
(1)教材选用与建设
本专业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材的选用上,严格执行学院制定的《44118太阳成城集团教材管理办法》,对教材的选用,注重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和适用性,优先选用获国家级规划教材、全国性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使用的教材。此外,本专业鼓励教师与企业共同开发教材,将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作为内容模块,融入到教材中,编写符合实际生产和行业发展的教材,强化教材建设的职业性与实用性。专业教师共参与编写国家规划教材3部,特色教材1部,
表5专业教师参与教材编写情况
姓名 |
教材名称 |
承担任务 |
教材类型 |
吴北辰 |
无机化学 |
主编 |
十一五规划教材 |
林晓萍、于文萃 |
无机化学 |
参编 |
十二五规划教材 |
姜欣欣 |
化工原理 |
参编 |
十二五规划教材 |
姜欣欣 |
化工原理 |
主编 |
特色教材 |
(2)实训教学条件
本专业现有校内环境监测实训基地1个,共有实训室33个,总面积223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300多万元,可进行环境监测、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染污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环境微生物、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等课程的实践教学和集中性实践教学,实训室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能够满足所有班级的正常的理论、实验教学需要。
表6专业主要实训室一览表
序号 |
专业实训室名称 |
面积(m2) |
设备值(万元) |
主要仪器设备台数 |
开设实验项目数 |
1 |
天平室 |
58 |
11 |
12 |
3 |
2 |
化学实训室 |
116 |
4 |
4 |
4 |
3 |
微生物实训室 |
116 |
11 |
17 |
6 |
4 |
水质监测室 |
51 |
6 |
7 |
3 |
5 |
精密仪器室 |
58 |
63 |
4 |
4 |
6 |
环境治理实训室 |
176 |
51 |
21 |
10 |
7 |
环境工程仿真实训室 |
51 |
21 |
5 |
4 |
8 |
纯净水生产实训车间 |
105 |
15 |
1 |
2 |
本专业与丹东市精益理化检测有限公司、大连华信理化检测中心有限公司、丹东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设8个校外实训基地,2个企业教师工作站,能满足学生进行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的需要。
(3)教学模式与方法
为了培养符合行业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本专业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以校企深度合作为主要途径,采用项目教学、任务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教学方法,进行教法改革,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向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自主学习的转变。
6、专业建设成效
(1)人才培养质量
在毕业生就业方面,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100%。通过抽样跟跟踪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本专业的毕业生满意率达97.78%以上,对本专业学生给予充分肯定和较高的评价。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本专业毕业生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功底扎实,动手能力较强,岗位适应较快,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
本专业学生具有较高的专业操作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取得辽宁省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共完成8项创新创业项目,先后荣获丹东市“华隆杯”大赛一等奖、优秀奖等奖项。
(2)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成果
经过多年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实践,本专业与省内15家化工环境类企业签订校企业合作协议,成立企业订制班1个,共同修改人才培养方案3次,校企共建课程20余门;在8家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开展学生进行实习实训、专业教师生产锻炼等活动;在企业建立2个教师工作站,为专业教师的科研及社会服务搭建平台。
(3)服务地方经济
本专业与丹东地区化工环保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合作,先后与企业联合建立企业技术研发中心1个,联合完成横向课题2项,获得3项发明专利,获得丹东市发明专利奖1项,为企业解决实际生产问题。
本专业利用师资优势,积极为企业开展职工培训。在职业培训中,受丹东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委托开展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培训工作,累计培训二级锅炉水处理作业人员247人;专业教师为丹东市企业员工进行新技术培训50余人次,为丹东市中小企业员工提供线上培训,累计培训员工98人。
三、专业未来建设与发展
本专业未来五至十年建设与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对接环保产业,深度融合环境化工类企业用人标准,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实现“校企融合教学、校企一体育人、校企协作发展”的发展目标,成为校企合作机制健全、培养模式先进、教学团队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实训条件完备、服务产业能力强、示范引领作用突出的特色专业,建设成为环保行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基地。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人才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扩大师资队伍力量、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充分挖掘学生优质潜能,推进个性化特色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业和创新能力;通过教材编写、精品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网络资源建设、实验室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工程,优化整合教学资源,争取把本专业建设成为位于省内同类院校前列的专业。